
關於中國黃茶
黃茶(中文:黃茶;拼音:huángchá)通常指與綠茶加工類似的特殊茶,傳統黃茶區使用小葉綠茶樹生產黃茶。
綠茶在燒成後會迅速乾燥,而黃茶則會在燒成後、最終乾燥前進行堆疊和部分發酵。在這過程中,黃茶失去了綠茶常見的植物性、「草味」、「辛辣」的餘韻。
獨特的黃茶堆發酵過程將茶多酚轉化為複雜的茶多酚,即“茶黃素”,在葉子中產生黃色色素,形成金黃色的茶湯色。
製作黃茶除了去除綠茶的草味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保持綠茶的健康品質。黃茶以其順滑、美味、甜美的獨特果香和發酵香氣而聞名。同時,它具有與綠茶類似的抗氧化健康功效,但口感更滑順。這意味著它比綠茶更溫和,更容易消化。
許多茶客,尤其是那些主要為了健康而喝綠茶,卻不喜歡綠茶味道的人,往往更喜歡黃茶。因為兩者的健康益處相同,但黃茶清淡、甜美、清新的口感更容易讓人習慣和享受。
歷史
與大多數製茶技法一樣,黃茶的起源也存在爭議。黃茶數量稀少,且難以捉摸,它們總是在早已以綠茶聞名的產區(例如安徽霍山和四川蒙頂山)零星發展起來。
雖然這些地區生產綠茶的歷史悠久,但據推測黃茶直到清朝初期(1644-1912)才開始生產。黃茶主要供當地人享用,市佔率一直不高。
黃茶的製作技術源自於綠茶的精心製作,其製作過程繁瑣、耗時且難以控制。
對茶農來說,直接製作綠茶更容易,因為綠茶被認為更有市場。黃茶雖然不如白茶那麼有名望(或昂貴),但如今即使在中國也非常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