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茶加工技術

白茶的製作過程一般包括枯萎、乾燥兩個步驟,其中萎凋是關鍵階段。
萎凋分為室內自然萎凋、混合萎凋、加溫萎凋。萎凋需依氣候彈性調整,春秋兩季陽光明媚或夏日晴朗無暑的天氣,以室內萎凋或混萎為宜。
精製過程包括去除莖、片、蠟葉、紅葉和深色葉,然後用文火烘烤至足夠乾燥。這增強了茶葉的香氣,使其帶有淡淡的烘焙香味。當水分含量達到4%-5%時,趁熱包裝。白茶加工的特點是它既不會破壞酶的活性,也不會促進氧化,而是允許茶芽進行溫和的自然氧化,同時保留茶芽的細膩香氣和清爽的沖泡口感。

- 挑選
白茶是在氣溫適宜時採摘的,茶葉嫩葉鮮嫩,單芽單葉,色澤玉白。採摘過程包括早採、採摘嫩葉、勤採,並確保採摘乾淨。芽葉大小形狀必須均勻,茶梗保持較短。採摘時,茶葉要輕拿輕放,輕輕放入竹籃,並用竹製容器運送。

- 枯萎
新鮮採摘的茶葉薄薄地舖在竹盤上,不要翻動。攤開後,依氣候條件和茶葉等級選擇萎凋方式:室內自然萎凋、混萎或加熱枯萎。當茶葉乾燥至七、八成時,室內自然枯萎及混合枯萎均需過篩。

- 乾燥
初乾燥:烘乾機溫度100-120℃,乾燥10分鐘。冷卻:攤開冷卻15分鐘。再乾燥:烘乾機溫度降至80-90℃,在70℃左右低溫長時間乾燥。

- 貯存
乾茶葉的含水量應為5%或更低,並在室溫下儲存。
加工芽茶:天氣和溫度是關鍵
將茶芽薄薄地均勻鋪在水篩上(水篩是一種孔徑較大的竹篩,直徑約100厘米,每個孔約1.4厘米見方,竹篾約1厘米寬)。芽片不得重疊,每個水篩上約250公克。鋪好後,將水篩放在架子上晾乾,注意不要翻動芽片,以免造成機械性損傷,導致茶芽變紅。
晴天曬製,一天可達八九成乾。將芽苗放入烘籃中烘烤,烘籃表面舖一層白紙,每籃可放入125克茶芽,烘烤溫度維持在30-40℃。溫度過高或鋪芽過厚,芽苗易焦黃變色,香氣不純;溫度不足,芽苗易發黑;乾燥過度,芽苗色澤發黃,失去應有的潔白光澤。遇潮濕或雨水乾燥,一天曬製只能達六七成乾。
第二天需繼續曬乾,直至乾燥至八九成乾後方可進行。若第一天僅達到六七成乾,因下雨無法進行曬乾,則應在當天傍晚或隔天以40-50℃的溫熱烘乾茶芽。在刮風乾燥的天氣,可將茶葉置於室內萎凋至重量減輕約三成,然後用溫熱緩慢烘烤至乾。
葉茶加工:獨特的混萎凋
採摘鮮葉後,將每篩約300克的嫩芽放在水篩上。雙手握住水篩,旋轉水篩,使嫩芽和嫩葉均勻攤開,確保不重疊。此過程稱為“開綠”或“開篩”。攤開後,將水篩放在通風良好的枯萎室的陰涼架上。
葉片不要撥動,靜置35~45小時,待芽葉變成銀白色,葉色變深,有的葉片貼於篩上,稱為「貼篩」。葉尖向上捲曲,俗稱“卷尾”,邊緣微微向內捲曲,表面出現細小皺紋。
待新鮮綠意消散後,可將兩片篩子合而為一(因為萎凋過程中,茶葉會收縮,無法再填滿篩子表面,導致邊緣乾燥或阻礙水分流失)。合而為一還能防止茶葉乾燥成扁平、不美觀的形狀。萎凋過程持續到茶葉含水量達到約22%-稱為「八成乾」。
之後再將茶葉併入一篩,再萎凋10小時,烘乾至含水量約13%,也稱“九五成乾”,即為萎凋程度適當的生茶。
最佳萎凋時間取決於溫度和濕度,不能一概而論。實務經驗表明,室內萎凋通常持續48-72小時。如果中途天氣轉陰轉冷,八成乾的葉子可以堆放厚一些。如果萎凋程度較輕,可以堆疊薄一些。
若萎凋僅達六七成乾,則應分兩次乾燥:先高溫(100℃)烘乾至八九成乾,再降溫至80℃左右再烘乾。若萎凋時間過短(少於24小時)或萎凋不充分,導致乾燥前失重不足40%,則成品茶色澤會呈現焦青,逐漸轉為黃綠色,並伴有生澀味,不符合白茶標準。
反之,萎凋時間過長,超過72小時,則成品茶色澤暗淡無光澤,香氣不佳,甚至有霉味。
混合萎凋:白牡丹貢眉茶的特殊工藝
對於這類茶,可以採用陽光和室內結合的混合萎凋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枯萎時間更短,茶湯更柔滑。陽光照射時間應限制在春季清晨或傍晚陽光較柔和的時候,每次20-25分鐘,但不要超過30分鐘。
日曬後的茶葉立即移入室內進行自然枯萎。此過程可依需求重複2-4次,直至達到預期效果。然而,混合萎凋需要精確的品質控制,通常避免使用。
高溫萎凋(以白牡丹為例)
近年來,福鼎柏林基層茶廠採用向萎凋室吹暖風的製程對鮮葉進行萎凋,萎凋室溫度控制在22~27℃,相對濕度維持在60%~75%。
萎凋過程持續25-30小時,之後摘葉堆放3-4小時。此時葉片主脈變為紅褐色,葉色變深,草味消失,散發出清新甜美的香氣。
然後進行低溫乾燥(約80℃),持續約25分鐘。高溫會導致葉片上的白色絨毛變黃。這種在室內萎凋過程中吹入暖風的方法,使成品白牡丹茶保留了其傳統風格,品質堪比自然萎凋產品,同時顯著縮短了生產時間,並避免了天氣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