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Oolong Tea Ceremony

傳統烏龍茶道

《茶經》(中文:茶經;拼音:Chá jīng)是陸羽(中文:繁體:陸羽,簡體:陸羽;拼音:Lù Yǔ;733-804年)於公元8世紀撰寫的一部中國古籍,其中收錄了第一部關於功夫茶道的專著。這種飲茶方式自清朝以來一直很受歡迎,至今仍是中國主要的飲茶禮儀之一。

古中國人認為飲茶是連結身心與自然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神聖的儀式,後來逐漸演變成正式的儀式。

明清時期,中國烏龍茶文化發展到鼎盛時期,傳統烏龍茶飲道「常州工夫茶」也由此起源並流傳全國。

烏龍茶是中國茶的特殊品種,其獨特而複雜的品質融合了綠茶和紅茶的細微差別。人們普遍認為,只有精心打造的常州工夫茶茶道才能充分展現烏龍茶的最佳品質。

準備

烏龍茶道用具

- 一個小宜興紫砂壺,容量約150毫升。

-小茶杯

- 香氣鑑賞杯(嗅酒杯)

-水壺(最好由黏土或玻璃製成,以確定沸水的溫度。)

-接水盤

-茶匙

-使用茶壺來確保茶的味道的一致性。

-茶濾

-一把鑷子,用來取出茶葉

泡製一壺好烏龍茶的關鍵在於水,水質的好壞對茶的品質影響巨大。大多數茶師建議,應使用泉水或瓶裝水。避免使用蒸餾水或自來水。

週邊環境

烏龍茶道是與大自然的交流,最好在安靜優美的環境中舉行。通常會播放輕柔的中國傳統音樂,並點燃檀香,散發出令人放鬆的香氣。

舉行儀式

沖泡前:

1.焚香靜氣-常州功夫茶的第一階段是透過焚香營造祥和的環境,讓參與者放鬆心情。

2. 向客人展示優質的茶葉(葉嘉酬賓)-所有客人都會仔細觀察烏龍茶葉,欣賞其外觀和香氣。

3.火煮山泉-用水壺將水煮沸,然後將其溫度降至80 – 95°C之間。

水的溫度可以透過時間、水壺內氣泡的大小和發出的嘶嘶聲來確定。

在75-85°C時,產生的氣泡稱為“蟹眼”,直徑約3毫米。氣泡會伴隨快速而響亮的嘶嘶聲。

在 90-95°C 時,氣泡直徑約為 8 毫米,並伴隨較少頻率的嘶嘶聲和較低的嘶嘶聲音調,被稱為「魚眼」。

水沸騰時,不會產生氣泡,也不會發出嘶嘶聲。

在高海拔地區,水在較低的溫度下沸騰,因此上述規則不適用。

4. 沖洗孟臣淋漓-用開水沖洗並溫熱茶壺。孟臣是一位著名的茶壺大師。

5. 烏龍入宮-用木茶匙將烏龍茶舀入茶壺中。茶壺通常裝至1/3或2/3滿。

6. 懸壺高沖-將茶壺放在接水盤上,從高處倒入熱水。這是為了沖洗茶葉;這種茶不可飲用。

7. 春風拂面-用壺蓋拂去水中漂浮的氣泡和碎茶葉。

8. 重洗仙顏-用熱水再次沖洗茶壺,確保壺內和壺外的溫度一致。沖洗後,立即將壺中的水倒掉。

9.若琛出韻-此時,茶杯會用熱水洗淨。若琛是清代著名的茶杯製作師。

釀造:

10. 玉液回壺-現在到了沖泡第一批烏龍茶的時候了。將新鮮的熱水倒入茶壺,水量達到壺口。待茶水浸泡1-2分鐘後再上桌。有些烏龍茶師傅會重複此步驟多次,為所有客人準備好茶,然後再上桌。這些師傅會將每次沖泡的茶水倒入一個大的茶壺中,直到沖泡出足夠的烏龍茶。

服務:

11.遊山玩水-輕輕搖晃茶壺,甩掉壺底的水,不讓水流進茶杯裡。

12. 關公巡城-為每位客人奉上茶水。對中國人來說,將茶水均勻地倒入一排擺放的茶杯中,讓人聯想到三國時期著名將領關公的形象。

13. 韓信點兵-最後一滴水以優雅的動作傾瀉而出。這動作類似漢代名將韓信命令士兵出戰。

14. 三龍護鼎-這個片語生動地展示了烏龍茶飲者該如何握住茶杯-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兩側,用中指支撐底部。

15. 喜聞幽香-品茶前,先品味烏龍茶特有的香氣。通常使用“喜聞杯”,將茶杯倒扣在茶杯上,以捕捉茶香。

16. 鑑賞三色-烏龍茶沖泡後,上、中、下三部分的顏色往往略有不同。透過觀察這些顏色,茶藝師可以判斷茶葉的品質。

17. 初品奇茗-烏龍茶到此終於可以喝了,茶道也接近尾聲。

18. 盡杯謝茶

儀式結束時,用過的茶葉會被放入乾淨的碗中,供客人欣賞。良好的禮儀要求客人對所選的茶葉給予適當的讚美。

清理:
清理是儀式中的重要步驟。

儀式結束後,泡好的茶和茶葉不應留在茶壺中。必須徹底清洗茶壺,並用熱茶沖洗。

用具必須用沸水消毒。

應該用熱茶沖洗茶壺,並用優質亞麻布擦拭和拋光茶壺的外部。

茶壺切勿用水沖洗,也不要用清潔劑或肥皂清洗。

必須讓茶壺自然乾燥。

餐具和餐杯應放在茶盤上風乾。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