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猴魁的製作過程
品種和採摘:

在安徽省精心選育地方品種“十大品種”,並進行良種繁殖。
這種稀有品種是專門為這種茶培育的,並不用於其他類型的茶產品。
茶葉個大,呈橢圓形,厚而柔軟,覆蓋著白色的絨毛。
幼葉顏色為淡綠色,成熟後變為深綠色,有光澤,表面凹凸不平,邊緣呈波浪狀。
芽長至2-2.5公分(長)。
手工採摘茶葉是在極為嚴格的規定下進行的。
必須嚴格遵循以下四項原則所訂定的標準:
1. 選擇海拔高、陰涼、土壤肥沃、茶樹生長茂盛、朝向北方的山地(尖山)。
這是為了確保茶葉的優良生長條件,使其含有高水平的氨基酸
以及其他有助於形成茶的口感和風味的物質。
2. 選擇單株(建科)。選擇生長旺盛的「石大」品種茶樹。
3. 選擇枝條。選擇粗壯、健壯、無病蟲害的枝條。
4. 挑選茶葉(尖尖)。這是決定成品品質的首要因素。
清晨,手工採摘一芽三葉,並於上午 10 點前送至工廠。
屆時,所有新鮮茶葉將被一片片地精心採摘。
此外,符合以下11條條件的茶葉也不宜採摘:
1)茶葉頂部沒有芽,
2)芽葉太小或太大,
3) 芽不直,
4) 過度生長和伸展的葉子,
5)芽葉生長不良,
6) 呈紫色,
7)顏色看起來非常蒼白,
8)瘦芽,
9) 芽因病害受損,
10)葉節間太寬(如下圖),
11)芽上附著的小葉子,表示營養不良,是由於過度採摘或春天第一個芽出現。
製作太平猴魁必須選用長度、顏色、大小、形狀都正確的葉子。
因此,任何不符合上述標準的葉子都必須被丟棄。
據說太平猴魁一年中最佳採摘期只有14天,
穀雨節氣(穀雨,東亞傳統陰陽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至立夏(立夏,第七個節氣)之間。在夏季生產的茶中,較低等級的茶稱為煎茶。

加工茶葉:

(健健) - 採摘
茶葉採摘完畢後,送至產區,進行嚴格的採摘,一絲不苟地挑選每一根嫩枝。
採摘標準是選取健壯、生長良好的嫩枝(一枝=1芽3葉),每枝只留1芽2葉,在距芽第二片葉1/3處採摘第三片茶葉。
第一片和第二片茶葉的高度必須與頂部的芽幾乎相同,即總高度為 6 公分。
無論如何,一公斤產品由 20,000 個芽組成。
如此嚴謹的採摘方式,使採摘下來的茶葉長度均勻,外形美觀,堪稱同類茶中的極品(即尖形綠茶建性綠茶)。
(沙青)-煎-滅酵素(汆燙)
炒製的目的是利用高溫滅活氧化酶,例如多酚氧化酶(PPO)。炒製實際上是將茶葉放入金屬鍋中,加熱至120-130攝氏度。高溫下,茶葉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加熱,氧化酶也失去了活性。在其他中國綠茶的製作中,普遍使用尖底鍋(尖底鍋)。
此鍋子適合炒製時形成緊實、細長的茶葉形狀。

太平猴魁的製作要求器形粗糙(楚)、鬆散(宋)、扁平(扁),故用深平底鍋(神地蘋果)。
事先,確保將鍋子徹底清洗乾淨,直到光滑亮澤。待溫度達到攝氏120-130度時,放入約75-100克茶葉,炒3-4分鐘。用手指微微彎曲,從鍋底向鍋邊輕輕翻動茶葉,然後震盪2-3次,使茶葉均勻散開後落回鍋中。
每分鐘翻炒約30次,炒3-4分鐘後,當葉片變軟,葉邊略脆,葉色轉為深綠色,失去光澤,並開始散發出自身宜人的香味時,表示炒製已充分。
因此,茶葉會立即從鍋中取出,並轉移到竹盤中,並搖晃幾次以冷卻(San-re),這會使茶葉變硬並允許蒸發(茶葉的水分含量降低到 70% 左右),然後立即加熱。
(楚紅)-第一次加熱-形狀的形成
這是太平猴魁尖形形成最關鍵的階段。
每盤炒好的茶葉會放在四個不同溫度加熱的竹籃(紅龍)。第一個竹籃加熱到110攝氏度,隨後下一個竹籃逐漸加熱到較低的溫度,分別為100攝氏度、85攝氏度和60攝氏度。
將竹盤中漂好的茶葉放在第一個竹簍的上面,然後輕輕敲擊竹盤的邊緣,使茶葉散佈在盤上,加熱2-3分鐘。
然後將茶葉放入第二個竹籃,加熱2-3分鐘。趁茶葉溫熱柔軟時,用雙手輕輕按壓(納雅),使茶葉定型。之後,再次將茶葉放入第三個竹籃,重複相同步驟。當茶葉放入最後一個竹籃,加熱2-3分鐘時,茶葉的含水量會降至約15%,此時,部分乾燥的茶葉會變硬,此時無需按壓,以免損壞茶葉。
整體來說,第一次加熱大約需要12分鐘。
最後將葉子轉移到竹盤中冷卻(約1小時)。
水分正在從莖部重新分配到葉片表面;這為葉片的下一階段加熱做好了準備。
第一次加熱的主要目的是使葉片中的水分盡快蒸發,終止殘餘酵素的活性,並保持葉片的綠色,同時形成太平猴魁的形狀。
(二紅)-二次加熱
將約4-5盤第一次加熱的茶葉放在一起,進行第二次加熱。竹籃(紅龍)的溫度約為攝氏80度。將茶葉放在竹籃上後,輕輕拍打竹籃數次,直到所有茶葉均勻地落在竹籃上,用手掌輕輕按壓茶葉;這是為了使所有茶葉都變得結實。每隔5-6分鐘必須翻動一次葉子,重複5-6次,因此,整個過程大約需要25-30分鐘。當水分含量降低到10%左右時,將葉子從竹籃中取出。在進行下一次加熱之前,葉子會留在竹籃上冷卻。重新分配水分需要5-6小時。
(三紅)-第三供暖
充分冷卻後,將0.5-1公斤的茶葉放在竹籃上,進行第三次60度的加熱。每隔5分鐘翻動一次茶葉,重複6次,整個過程約30分鐘。在溫火加熱過程中,較低的溫度會產生相同的香氣,稱為清香。待茶葉水分進一步降至5-6%後,將茶葉從竹籃中取出,放在竹盤上冷卻(0.5-1小時),然後包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