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井茶的製作過程
枯萎
採摘後的茶葉移到通風良好的房間。茶葉被鋪在3-5公分的一層,放置6-12小時。此過程將水分降低至70%。茶葉減少了青澀和苦味,並增加了氨基酸的相對百分比。
煎炸——酵素的失活
第一次炒製時,砂青的目的是利用高溫使茶葉中的多酚氧化酶(PPO)等氧化酶失活,並形成龍井茶的初步形狀。由於炒製溫度較高,只需很短的時間就能加熱茶葉並使其中的氧化酶失去活性。當炒製溫度達到攝氏80-100度時,將約100克茶葉放入炒鍋,用手炒製。
開始時,主要的手勢是抓住葉子,使其距離鍋子約10公分高,然後慢慢地撒葉子,以蒸發葉子中的水分。炒3-4分鐘後,葉子變軟。
此時,手法會逐漸變化,例如放上、按壓、顫抖、甩開等。逐漸增加手部壓力。這一步對於龍井茶的初步成型至關重要。茶葉被拉直成窄條狀,然後壓平。
技藝精湛的茶師必須小心掌握手部動作和壓力的時間:壓力過大、手部動作不正確以及按壓過早,茶葉顏色會變深;另一方面,如果葉子沒有拉直和壓平,則表明手部壓力不足和/或按壓過晚。
煎12-15分鐘後,當葉子的水分含量降低到20-30%時,將葉子從鍋中取出。
冷卻
將炒好的茶葉攤開至15-20厘米,冷卻約40-60分鐘,此時茶葉重新吸收水分,變軟(稱為回潮)。
冷卻後,將軟化的葉子簸去掉破碎和輕薄的葉子,然後手工分類,去除暗淡的、燒焦的、發黃的、紅色的葉子和莖、太長的莖以及任何異物。
隨後,對分選出的菸葉進行篩選,得到第一批菸葉,該菸葉被保留在最上面的篩子上,而通過篩子的菸葉被收集起來並再次篩選,得到第二批菸葉,該菸葉保留在篩子上,第三批菸葉也通過了篩子。
這三批不同的葉子將分別進行第二次炒製。
第二鍋煎 - 成型和乾燥
二次炒製的目的是為了定型,並進一步去除水分。通常將第一次炒製的4-5批茶葉集中在一起進行第二次炒製。
採摘的茶葉共約250公克。炒鍋初溫約攝氏60-80度,炒至茶葉熱軟,毛茸茸地冒出,再升溫至80-90攝氏度繼續炒製。待毛茸茸地脫落,茶葉緊實成條狀時,溫度降至攝氏50度。炒製過程中,手部力道逐漸加大,包括放、扣、揉、按、推等手法。炒製要點是茶葉必須始終與手接觸,茶葉不能離開炒鍋。持續烘烤,直至毛茸茸地脫落,茶葉變得平整光滑。
當葉子散發出自身的香味,且容易破碎,且水分含量降低至5-6%時,炒製就足夠了。
總共需要煎2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