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y of Yixing Purple Clay Tea Pot

宜興紫砂壺的歷史

1. 關於 宜興紫砂茶壺。

宜興,一個風景如畫的城市,位於中國江蘇省太湖之濱,以其豐富的資源和傑出的人才而聞名。

其中,陶瓷尤為著名。根據考證和考古,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宜興的先民就從事農耕和製陶。近年來,宜興丁蜀鎮陸續發現了一些古代製陶工作坊和窯址的遺址。

有新石器時代遺址5處(距今5000多年),漢代窯址3處(西元206年-西元220年),六朝窯址3處(西元420年-西元581年),隋、唐窯址9處(西元581年-西元907年),宋、元窯址20處(西元960年-西元1368年),明、清窯址60處(西元1368年-西元1911年)。

唐代龍窯之一,位於丁蜀鎮東部,佔地700平方米,窯體80立方米,具有燒製能力。 宜興紫砂茶壺 是基於宜興悠久的製陶傳統而製作的。

宜興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茶區,其中一種名為雲霧茶的宜興茶在初唐時期曾是貢茶,總產量超過5000公斤。唐代每年有上萬名茶工採茶,茶廠超過30家。當時最著名的茶道大師陸羽也曾定期到宜興品茗。

最重要的品質,是在宜興丁蜀鎮的山中發現了稀有的紫砂泥,這種紫砂泥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質,是世界上製作茶壺的最佳材料。

1976年,在丁蜀鎮羊角山發現宋代龍窯一座,同時發現多件紫砂壺殘片。 (左圖)

宋代詩詞也對此予以肯定。宋代一些詩詞中提及紫砂壺,因此宜興紫砂壺自宋中期即出現,已得到肯定。但也有專家認為宜興紫砂壺的年代應在明朝。明代文學家周高啟先生著有《陽羨慕壺集》(註:宜興古稱「陽羨慕」),專門論述了宜興紫砂壺的起源、工藝特徵以及紫砂材質。

關於紫砂茶壺的起源,他提到“丁蜀金沙寺的一位赤腳僧人,對跟隨陶藝師學習製陶很感興趣。他用紫砂製作了一些造型簡潔獨特的茶壺,以示自己的興趣。” (註:中國古代寺廟眾多,許多僧人都用碗飲茶。當時的茶壺已愛好很難找到。)

一位名叫吳氍山的學者來到荊沙寺求學,他的僕人龔淳也隨行。龔淳利用閒暇時間,跟隨吳氍山學習紫砂壺的製作。他模仿寺內一棵古樹的樹節,製作出一件造型獨特的壺,這就是著名的「龔淳壺」。許多研究者認為,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件紫砂壺。

(註:此壺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壺蓋已於戰亂中遺失,為清代工藝大師王玉齡所加。)

2. 明代宜興紫砂壺的發展

1965年,南京市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件紫砂茶壺,墓主是明嘉靖年間(1533年)禮部太監吳敬。
1991年,無錫著名的南禪寺古井中出土了一件紫砂茶壺。這件茶壺與吳涇墓中的茶壺在紫砂材質和製作工藝上十分相似。與此壺同時出土的還有不少明正德年間的瓷器。
明初名家有趙良、董瀚、元昌、石彭等,約生於明嘉靖、隆慶年間,以提良壺為主要風格。

自萬歷年間至明末,湧現出一批大師,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石大炳先生(石彭之子),其作品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即使是達官顯貴也難以得到他的作品。


史大炳的茶壺,目前國內僅存7件,國外則有15-20件。史大炳對茶壺的要求非常嚴格,茶壺一旦不完美,就會被摔碎。清代許多工藝大師都曾臨摹過史大炳的茶壺,其中不乏名家。

另一位著名大師是明朝惠孟誠。其他大師還有李茂齡、李中方、徐友全、歐正存、邵翁靜、邵文英、江伯誇、程興慶、程廣璞、程君慶、程子期等。

明代茶文化也發生了變化,人們用茶壺代替了茶碗,用熱水泡茶代替了燉茶,而且茶餅也變成了散葉茶。

小茶壺更受歡迎,因為它們比大茶壺更能保留茶香。當時,多數人認為紫砂茶壺比銀、錫、銅等材質的茶壺更勝一籌,紫砂茶壺也因此變得越來越珍貴。

紫砂壺尤其受到文人墨客、士大夫的青睞,有些人已經開始收藏紫砂壺。

3. 清代紫砂壺的興盛

清代是紫砂茶壺的黃金時代,雖然不如景德鎮瓷器茶具色彩絢麗,但其圖案、款式、紋飾卻比瓷器茶具更加豐富。

紫砂壺的裝飾工藝水準相當高,除刻字外,還有泥畫、鏤空畫、彩釉畫、淺浮雕、堆泥畫、貼泥畫、磨泥畫、嵌泥、嵌金、鏤空、包金、包銀、包漆、打磨等。清初,許多紫砂壺作為貢品進獻皇帝。

(其實紫砂茶壺早在明萬曆年(1570年)就已進入宮廷,故宮中曾發現一件史大炳製作的茶壺。)

清初皇帝康熙十分喜愛紫砂茶壺。但他更偏愛在茶壺上施彩釉,使其更加華麗。他禁止製壺者在茶壺上錒刻印章,只能錒刻皇帝的爵位。這條規定一直延續到雍正和乾隆時期。因此,在清初的貢茶壺上,你不會看到製壺者的印章。

雍正皇帝對紫砂壺的紋飾十分感興趣,並下令工匠仿製瓷器、銀器、銅器等(雍正十一年原件3360號可證明)。雍正皇帝在位僅十三年,但仍在宮廷中發現了大量紫砂壺。


宮廷使用的紫砂茶壺大多來自乾隆皇帝時期。乾隆皇帝一生愛好飲茶,曾說“吾皇一日無茶不可”,因此他對紫砂茶壺尤為偏愛。

乾隆皇帝吩咐工匠將他的詩句刻在茶壺上,所以當時宮廷使用的茶壺大多在壺身上刻上他的詩句,乾隆皇帝提倡百姓使用紫砂壺。

因此,紫砂茶壺在乾隆時期以及乾隆以後很長一段時間都非常流行。

乾隆以後,紫砂壺逐漸進入宮廷,對於製作者的印鑑不再有嚴格的限制,所以乾隆以後的紫砂壺在宮廷中隨處可見,並有著名工藝師的印鑑。

1685年,孔熙皇帝同意與海外通商,紫砂茶壺隨中國茶葉一起出口到歐洲,很快便受到歐洲人的青睞。

1711年,德國著名陶藝家伯特格先生仿製宜興紫砂壺,成功製作了2000隻紅陶茶壺,並撰寫了《紅砂瓷》論文。

丹麥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宜興紫砂茶壺,是1674年丹麥國王使用過的。宜興紫砂茶壺自17世紀和18世紀起出口到日本、東南亞、中美洲等國家。

清初最著名的茶師當屬程明遠先生,1786年吳謙所著《陽闍名家錄》中就有記載(註:宜興古稱「陽佳」)。吳謙認為程明遠的茶壺是史上極品。

他所製茶壺,遠超三代茶壺,堪與石大炳媲美。經考證,程明遠茶壺上的書法,確為著名書法家曹乾讓所寫。

這種做法一直延續至今。許多著名的文人墨客、政治人物都喜歡在紫砂壺上題上自己的題詞,以提升其價值。他們也被一些著名的壺藝大師邀請到家中,協助製作壺具。

清代中後期,最盛行的茶壺當屬程曼生與楊彭年合作製作的「曼生壺」。

楊彭年製作此壺,後來由著名書畫家程曼生題字。 「滿盛壺」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隨後,楊保年(楊彭年的弟弟)和楊鳳年(楊彭年的妹妹)幫助楊彭年製作了“滿升壺”,一般情況下,壺底都會有程滿升的印章。

蓋底及壺把處有楊彭年的印,其印亦較程曼生的印小,足見這位壺師謙遜的為人。

這時期的另一位大師是邵大衡,他的著名作品是《八卦捆竹壺》和《魚化龍壺》。

清末是宜興紫砂壺的繁榮時期,一些民族資本家開始興起,主要集中在上海。

上海出現了許多經營宜興紫砂壺的經銷商,這為宜興紫砂壺生產企業帶來了快速的發展。

其中,成就最大的當屬程守正、餘國良和裴世明。程守正的「德球壺」和「仿古壺」於1919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他是第一位 紫砂壺界史上曾獲國際金獎的壺藝大師。

紫砂壺經過一代又一代紫砂藝人和茶壺大師的辛勤勞動,向世人展示了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品質,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人們的青睞。


20世紀初,紫砂壺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獎,隨後在芝加哥博覽會、倫敦藝博會、費城萬國藝術博覽會等榮獲金獎。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