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叢茶的六大加工工藝
單點茶的製作通常包含六個步驟:採摘、枯萎、發酵、殺青、揉捻和乾燥。每個步驟都有其細微之處,對最終茶葉的品質影響巨大。以下是單樅茶製作步驟的簡要介紹,這些步驟摘自單樅茶專家葉漢鐘和黃柏梓的著作。
1. 挑選
採摘,顧名思義,就是採摘鮮葉的過程。鮮葉是茶葉生產的唯一原料。鮮葉的品質直接影響成品茶的品質。

與大多數茶葉一樣,單叢茶主要使用嫩葉,因為與老葉相比,嫩葉含有更高的茶多酚、氨基酸和生物鹼,更適合用於製茶。因此,單叢茶通常在春季採摘,尤其是生長緩慢的高山茶,僅在春季採摘。相較之下,生長在低海拔地區且生長速度較快的茶樹一年可以採摘多次。

雖然春季是主要的採摘季節,但具體採摘時間因茶葉品種而異。例如,百葉單樅的採摘時間在清明節前;芝蘭、茉莉和肉桂的採摘時間在清明節後;桂花和玉蘭的採摘時間在穀雨後;黃芝香、八仙和芝蘭的採摘時間則在立夏前後。依採摘時間,單塔又分為春茶、夏茶和冬茶。人們常說的雪片,就是指冬茶。
單點茶產自喬木型茶樹,這些樹通常高達三四米,甚至近十米,因此採摘高大的茶樹可能需要梯子。採摘過程依賴手工,其技巧特別關鍵。採摘時,需要捏起茶樹幹,輕輕向上彎曲,以摘下新芽,且不傷葉枝,這種方法被稱為“單手騎馬採摘法”。這種採摘方法也由「茶聖」陸羽倡導,是一種精湛的採摘方法。 **手工採摘也會增加單樅茶的生產成本**,使其價格遠高於可以機器採摘的灌木型烏龍茶。
最佳採摘時間為晨露乾燥後、日落前,以下午1點至4點為佳,此時陽光能充分萎凋。此外,也有不採摘的時期,茶農有句老話:「早晨不採,正午不採,傍晚不採,陰雨天不採」。不同時間採摘的鮮葉有不同的名稱:上午10點前採摘的鮮葉為“朝青”,上午10點至下午1點採摘的鮮葉為“朝暮青”,下午1點至4點採摘的鮮葉為“午青”,4點後採摘的鮮葉為“暮青”。品質以“午青”為佳,其次是“朝暮青”,再次是“暮青”,“朝青”最差。

嫩葉的挑選至關重要,最佳採摘時間是新芽長出兩三片葉子時,也就是所謂的「開面採」。用這樣的嫩葉製成的茶香氣濃鬱,口感醇厚。太嫩的葉子香氣低,且過濃過澀;而太老的葉子香氣淡,口感平淡,外觀粗糙。
因此,優質單叢茶的嫩葉選擇極為嚴格。
2. 枯萎
萎凋包括兩個步驟:日光萎凋和室內萎凋。日光萎凋,顧名思義,就是將鮮葉置於陽光下處理。這一步驟會降低葉片的水分含量,使其軟化,揮發掉青草的香氣,提高葉溫,激活多酚氧化酶,引發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例如光化學反應和兒茶素的分解,同時增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

這些工序為茶葉的色、香、味奠定了基礎,所以茶農有「日曬添香」的說法。日曬萎凋後的茶葉要移到室內通風處萎凋,茶葉在室內散熱、降低溫度、散失更多水分。

這些步驟看似簡單,但掌握起來卻需要專業知識。例如,春茶與夏茶或冬茶的含水量不同,因此需要相應調整萎凋的時間。萎凋過程依賴光照,因此無法標準化。如果萎凋不足,則必須延長室內萎凋時間;如果萎凋過度,則需要噴水調節水分。
3. 發酵(變綠)
茶葉萎凋後,要進行發酵,這一步驟通常包括浪青、搖青和靜置。
抖青,又稱“抖青”,是指用手輕輕抖動茶葉,或用篩子以圓週運動搖動茶葉。這兩個步驟都旨在使茶葉相互摩擦。由於單樅茶葉的表皮相對脆弱,抖青會損傷葉緣,活化酶,促進多酚的釋放、聚合和發酵。這過程會釋放芳香化合物,產生濃鬱的花香。葉緣氧化變紅,兒茶素轉化為茶黃素和茶紅素,從而減少苦味,增強茶湯的亮度,並帶來清爽順滑的口感。理想情況下,抖青步驟會使葉緣呈現紅色輪廓,葉脈透亮,葉心呈綠色,並散發出自然的花香。例如,鳳凰水仙茶通常省略抖青步驟,因此沒有紅邊,沒有花香,發酵程度也較輕。

搖晃通常要重複多次。每次搖晃後,茶葉都要靜置一段時間,以促進水分進一步蒸發和內部細胞活動。所有製青步驟完成後,茶葉需要靜置數小時,為殺青做準備。
制青工序是技藝最精湛的環節,需要製茶師「觀葉而行」。他們必須根據累積的經驗,平衡制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鳳凰城當地人認為,晚上製青比白天製青好,因為夜間濕度較高,有助於水分回流。俗話說: 「隔夜茶是好茶。」制青工序不僅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需要辛勤的努力。
4. 固定
當茶葉發酵到適當程度後,就會進行殺青以停止發酵。大多數單叢茶採用炒青法,將茶葉放入熱鍋或滾筒中翻炒。高溫會降低茶葉的水分含量,揮發掉低沸點的草本芳香化合物,並促進美拉德反應,產生烘烤香氣。茶葉變得柔嫩,更容易揉捻。

雖然炒製是單叢茶的主要殺青方法,但有些單叢茶,例如葉漢鐘的單叢茶,則採用蒸製這種更為溫和的殺青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保留更多低沸點的芳香化合物,並最終呈現出不同的香氣特徵。
5. 滾動
揉捻是單叢茶成型的關鍵步驟。單叢茶常被描述為“條索緊實”,這是揉捻過程中形成的特質。在機器普及之前,揉捻通常由手工,甚至腳踏完成。如今,大多數揉捻工作都由機器完成。

這道工序將茶葉壓實,逐漸將其搓揉成條狀。此過程還能提取葉汁,使其均勻地附著在茶葉表面,提升茶香。理想的效果是茶條緊實捲曲、光滑細膩、形狀均勻。
6.乾燥
最後一步是乾燥茶葉。傳統上,人們使用木炭烘焙,也稱為「碳焙」。如今,人們也使用電爐進行乾燥。乾燥的目的是蒸發殘留水分,使茶葉適合儲存,並防止發黴。

傳統的炭烤需要經驗豐富的工匠精心挑選合適的炭,並持續監控烤籃,避免過度烘烤,因為過度烘烤可能會掩蓋茶葉的天然香氣,甚至導致茶葉燒焦。一批茶葉通常需要大約10個小時的準備和烘烤時間。

由於炭焙需要大量勞動力,熟練的工匠越來越少,為了節省成本,中低檔茶葉更多地採用電熱烘乾。
與電加熱相比,木炭烘焙可以提供均勻的結果,但會產生稍微單一的味道,而木炭烘焙可以產生更動態和複雜的香氣,並增加獨特的烘焙特徵。
7. 其他步驟和總結
除了六個主要步驟外,還可以進行茶葉分類等附加工序,以去除破碎或碎片的葉子並確保最終產品的完整性。目前,單叢茶生產的大部分步驟,例如採摘、枯萎、炭烤和篩選,仍由手工完成。我個人並不認為手工生產本身就更優越;相反,我認為透過機器進行標準化生產通常能確保更好的品質和一致性。然而,許多現有的機器尚未完全複製某些手工工序,因此大多數步驟仍然依賴人工。
許多學者指出,單叢茶保留了烏龍茶最傳統、最複雜的製作工藝,傳承了烏龍茶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