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毫銀針的製作過程
生產區域
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省。
原產地為海拔245公尺的山區
平均氣溫18.2攝氏度,年降雨量2837.5毫米。
這一地區晝夜溫差很大。
白天光照充足,茶葉中就會產生大量的胺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物質,這些物質對於優質茶葉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
夜間氣溫高時,茶葉不斷進行新陳代謝,會消耗白天產生的物質。
但在山區,夜間氣溫較低,茶葉活性降低,這些物質就殘留在葉子裡。
它有助於茶的醇香口感。
加工

品種和採摘
主要品種有福鼎大白茶、正和大白茶。
這些品種因其肉質芽而適合製作銀針。
春茶經過機器修剪後,第一批茶葉是白茶中最肉的葉子。
白茶通常是在芽被新葉緊緊包裹時採摘的。
只採摘一個肉芽或一個芽和一片葉子。
這些葉子保留著絲質的白色毛髮,標示著新生長。
銀針產地
白茶是所有茶中加工程度最低的茶,乾燥前不經過揉捻。
由於經過很少的加工,這些毛髮在最終產品中通常是完好的。
剝皮
採摘下來的茶葉全部被送往生產區,經過剝皮工序去除芽上多餘的葉子。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嫩枝的主體,然後向後將葉子摘掉,留下帶莖的單芽。
動作必須輕而快,以免對芽造成傷害。
枯萎
這是影響成品品質的關鍵工序之一。
將芽苗平鋪在有孔的竹盤上,置於微弱陽光下或通風良好的室內。
為了保持其優良品質,必須多加註意:芽必須稀疏地分佈,不能重疊,以防止芽變成黑色。
不得攪動或翻轉芽,以免造成損壞。
一旦芽受損,酵素氧化反應就會被活化。
這會使花蕾變成紅色。
竹板必須放置在通風的地方,不要直接放在地板上。
在此期間,芽會失去高達70-80%的水分。
烘乾
在有風且光照充足的天氣,在陽光下進行乾燥。
此時,將枯萎的芽晾曬一天,使水分降至10-30%。
使用陰燃火(慢火)進行進一步乾燥。
它是用竹籃(Bei-long)來進行的。
溫度為攝氏30-40度,持續時間約30分鐘。
竹籃底部舖一張白紙,是為了防止火勢過大
或用火焰燒茶,導致芽的顏色變黃。
包裝
乾燥後,將茶葉篩選並採摘,去除長莖和薄片。
然後重新燒製,直到水分降至 4-5%,然後趁茶還溫熱時立即包裝。
這對於防止芽斷裂非常重要。
這與其他茶不同,其他茶會將其乾燥至約 8% 的水分,然後冷卻並包裝。
在包裝中,茶葉會不斷蒸發水分,冷卻後又會重新吸收水分。
通常成品茶的水分含量約為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