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茉莉花和花茶的歷史
茉莉花原產於伊朗(古稱波斯),在中國大陸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相傳唐代經絲路傳入中國。早期,茉莉花僅用於觀賞。
茉莉花茶的製作歷史始於南宋時期(約西元1240年)的廣東。明代,茉莉花茶的窨製技術已相當成熟。窨製製程的細節已有記載,包括原料的選擇、用花量、窨製工序、乾燥等。
茉莉花茶的商業化批量生產始於清代福建福州。 1900年,福州茉莉花產量已達1,500噸。
1928年至1938年,福州茉莉花茶的鼎盛時期,年產量達7,500餘噸。 19世紀末,外國商人開始在福州開設茶館,茉莉花茶也成為出口海外的貿易商品之一。
茉莉花茶的日益普及,促使其大規模種植從南方蔓延至北方和東部,如浙江、江蘇、四川、湖南、廣西和雲南省。然而,在江蘇、浙江等北方省份,茉莉花無法在冬季寒冷的氣候下存活;花朵通常栽種在盆中,需要移植到室內溫度較高的環境。這增加了生產成本,阻礙了茉莉花在江蘇等北方省份的大規模發展。
除了中國大陸,茉莉花的香氣也引起了台灣茶商的關注,早在1873年,他們就開始將茶葉運往福建福州加工成茉莉花茶。
後來,1882年,台灣茶商帶回茉莉花種,在島上種植,開始自行生產茉莉花茶。至1939年,台灣茉莉花產量已達每年1,300噸。
但由於受海島氣候的影響,茉莉花的香味不如中國產的茉莉花清新。
自1980年起,廣西省政府大力發展茉莉花生產。
同時,商業部指定廣西橫縣為茉莉花生產新基地。
由此促進了廣西茉莉花的巨大發展,如今廣西擁有全國最廣闊、最知名的茉莉花園,全國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區位於廣西橫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