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茶的歷史
紅茶是一種比烏龍茶、綠茶和白茶氧化程度更高的茶。這四種茶均由茶樹葉製成。紅茶通常味道較濃鬱,咖啡因含量也高於氧化程度較低的茶。
該物種主要使用兩種品種,小葉中國品種植物(C. sinensis subsp. sinensis),也用於綠茶和白茶,大葉阿薩姆植物(C. sinensis subsp. assamica),傳統上僅用於紅茶,儘管近年來也生產了一些綠茶。
在漢語和周邊國家,紅茶被稱為“紅茶”(紅茶,普通話 hóngchá),指的是茶湯的顏色;而“black tea”一詞則指氧化後的茶葉顏色。中文中,「black tea」通常指全發酵茶,傳統上指烏茶;在西方世界,「red tea」較常指南非的路易波士茶。
紅茶的起源問題在茶學界一直存在爭議。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紅茶在16世紀就已經出現在中國茶葉市場。但顯而易見的是,如果要追溯紅茶的真正起源,則必須追溯到更早的時期。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紅茶的故事始於明朝初期,即洪武年(1391年)。
此時,飲茶習俗已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傳遍了中國的邊疆地區,並在韓國和日本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
茶葉貿易遍布中國版圖的兩端,當時人們將茶葉製成便攜、緊實的餅狀,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綠茶。在當時,這些餅狀茶葉的價值甚至超過了等重的黃金,甚至可以兌換成硬通貨。從茶樹到茶葉市場,茶葉生產的每個環節都由政府控制。到了宋朝末期,官府茶葉貿易以其財富和腐敗而聞名,但隨著新政權的建立,這一切都改變了。
明朝新帝朱元彰為打擊茶葉貿易腐敗,採取了一項富有創意的政治舉措,下令停止生產緊壓茶餅。他下令茶葉採用更簡單、更不易流通的形式:散葉茶。散葉茶的出現是一項至關重要的進步,為茶藝的一系列進一步創新奠定了基礎,其中之一就是紅茶。
直到明朝皇帝下令禁止緊壓茶生產之前,一些頂級茶餅都產自武夷山山區。武夷山自宋代(960-1279)以來一直是著名的貢茶產地,但面對明朝推行的生產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武夷山的茶廠陷入了停產,缺乏生產這種新型茶葉所需的設備。
近一百五十年過去了,武夷山的國營工廠幾乎沒怎麼出過什麼茶葉。然而,茶葉依然留在當地,由武夷山眾多寺院的僧侶們小規模地種植和加工。為了躲避這段黑暗歲月,武夷山的寺院開始生產散葉茶,試圖模仿安徽省著名的炒製散葉綠茶松蘿的製作工藝,供應市場。
武夷山的製茶人以前從未釀造過這種茶,自然犯了一些錯誤。當時的記錄顯示,茶葉的顏色開始變紅——這無疑表明製茶人未能阻止茶葉細胞氧化。嚴重的細胞氧化是紅茶的典型特徵,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一直將紅茶稱為“紅茶”,因其氧化後的茶葉顏色鮮豔而得名。因此,紅茶(或稱紅茶)最終誕生於16世紀末武夷山寺院中那些試圖製作綠茶卻誤入歧途的嘗試。
關於紅茶的起源,還有一個或許更精彩的故事,源自於武夷山桐木村的當地傳說。七杯牌正山小种红茶的生產商姜氏家族在桐木村已有24代傳承,在村里的茶樹遭遇災難後,姜氏家族憑藉智慧發明了紅茶。
武夷山桐木村位於中國東南沿海與中部內陸地區的地理門戶。 16世紀中葉的一個春天,桐木村發現自己正處於一支行軍的路線上。由於士兵佔據了房屋,村裡的農民無法加工剛採摘的茶葉。對士兵來說,一堆柔軟的茶葉在他們駐紮期間是很好的鋪床。一週後,軍隊撤離,留下一堆扭曲變黑的深色茶葉。士兵的體重、身體的熱量,加上壓力、高溫和潮濕產生的自然發酵產生的熱量,導致茶葉變質。如果不是他們堅持不懈,綠茶的產量幾乎被毀掉了。
據說,正是蔣家的一位先祖要求將茶葉曬乾並送到市場上。
令外國商人驚訝的是,他們竟然對這種截然不同的茶葉青睞有加,不僅買下了整批茶葉,還支付了來年全部茶葉的貨款。關於這個故事的細節,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要追溯到1850年至1860年間太平天國起義爆發,當時軍隊入侵了武夷山和桐木。無論這個故事是否屬實,它都真實地展現了中國紅茶生產的文化。在中國國內市場,紅茶被認為是一種非傳統的口味,一直被視為利潤豐厚的出口產品。諷刺的是,這種在本土並不常見的茶,卻最終征服了世界。
1610 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將茶葉作為商船運送,他們從印尼市場購買茶葉,而這些茶葉是從中國出口的。當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因政府強制封鎖,人口稀少,沒有開放的貿易港口。隨著清朝的到來,1684 年閉關鎖國的政策被解除,西方商人可以從福建市場以前所未有的數量獲得茶葉。紅茶是閩南語的簡稱。許多人認為「正山小種」的字源是福州方言中的「雷熏」或「煙燻」。 「Bohea」(發音為「Boo Hee」)源自於福建話中「武夷」的發音。當時,武夷山是唯一的紅茶產地。因此,「武夷」或「Bohea」成為了紅茶的代名詞。即使在其他地方也生產紅茶時,紅茶的這個名稱仍然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