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茶的種植
在普洱茶分類時,種植方法可能與地區或等級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普洱茶有三種不同的栽培方法:
人工種植灌木(guànmù,灌木;taídì,台地) :人工栽培的茶樹灌木,由野生茶樹的種子或插枝培育而成,種植在海拔相對較低、地勢較平坦的地方。這些植物種植的茶被認為品質較差,因為種植過程中使用農藥和化肥,缺乏宜人的風味,且帶有刺鼻的苦澀味。
「野放」茶樹:大多數生產商聲稱他們的普洱茶來自野生茶樹,但大多數使用的茶葉來自上一代種植的老茶樹,這些老茶樹由於缺乏照料而變得野性十足。這些茶樹產生的次級代謝物含量較高,因此產出的茶風味較佳。此外,這些茶樹通常採用有機方法進行照料,包括定期修剪,類似於截枝。儘管「放生」茶樹產出的茶品質優良,但它們並不像真正的野生茶樹那樣珍貴。
野生古樹(gŭshù,字面意思是「老樹」) :未經人工幹預種植的野生古樹茶,是普洱茶中價值最高的。這類茶因其風味更濃鬱複雜而珍貴,通常帶有樟腦或“薄荷”的香氣,據說是由與野生茶樹生長在同一環境中的眾多樟樹賦予的。用這些古樹葉尖製成的普洱生茶,也缺乏普洱茶常有的澀味和苦味。
判斷茶葉是否為野生茶並非易事,中文術語和標籤的不一致和不清晰更是雪上加霜。諸如“野生”(字面意思是“野生的”或“未栽培的”)、“喬木”(字面意思是“高大的樹木”)、“野生喬木”(字面意思是“未栽培的樹木”)和“古樹”等詞彙,在野生茶餅、“野生喬木”茶餅以及混合茶餅(包含來自不同栽培茶樹的葉子)的標籤上都能找到。這些不一致且常常具有誤導性的標籤很容易讓不熟悉茶葉的買家感到困惑,無論他們是否掌握中文。此外,普洱茶餅的印刷包裝和標識中缺乏關於茶葉來源的具體信息,也使得茶葉的鑑別變得非常困難。普洱茶期刊和類似的年度指南,如《茶之深奧世界》、《普洱年鑑》和《普洱茶壺雜誌》,都包含可靠的茶葉資訊來源。
茶廠通常對其茶葉來源誠實,但那些無法接觸茶廠或其他資訊的人往往會被中間商或不道德的賣家擺佈。許多普洱茶愛好者會尋找並維持與他們認為值得信賴的賣家的關係,以幫助緩解尋找茶葉「真相」的難題。
可悲的是,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即使有期刊、工廠資訊和值得信賴的供應商共同保證茶葉是真正的野生茶葉,假貨仍然充斥市場,使問題更加複雜。由於收藏家通常懷疑書面資訊的可靠性,有些人認為茶葉的某些物理特徵可以表明其種植情況。
例如,茶客會引用真正的野生老樹的薄荷醇效應(茶學術語中為“樟腦”)作為證據,這種效應據說是由生長在雲南茶林中野生茶樹中的樟樹引起的。此外,茶葉上粗大的葉脈和鋸齒狀邊緣以及樟腦味素也被認為是野生茶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