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工夫茶
最後一部分會講講潮汕工夫茶的沖泡和品飲。前面已經講了很多,但如果只知道好茶的沖泡方法,卻不懂得如何品飲,那一切都是徒勞。
潮汕人視茶如生命,毫不誇張地說,他們從起床到入睡,都在喝茶。潮汕人不只愛茶,更懂得品茶,而潮汕工夫茶道更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泡茶的基本步驟。
功夫茶——注意不要把「功夫」寫成「功夫」——雖然國語發音相同,但在潮汕話中卻不同,意義也不同。 「功夫」在潮汕語中意為精心、用心地做某事,因此,顧名思義,功夫茶需要細心、從容地沖泡。
究竟有多細緻?翁輝東先生曾寫過一篇名為《潮州茶經》的文章,對潮汕工夫茶的講解非常詳盡。雖然寫於半個多世紀前,但可以說沒有哪一本著作能超越它對潮汕工夫茶的描述。下面,我們將翁輝東先生的《潮州茶經·工夫茶》分成幾個主要部分,逐句解讀。
1.茶具
沖泡功夫茶的工具可簡可繁。最簡單的,你只需要一個便攜式蓋碗和三個茶杯。最複雜的,你可能需要一張擺滿各種工具的大桌子。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潮汕功夫茶愛好者稱為「茶室四寶」的**玉書煨、潮汕爐、孟臣罐、若琛甌**。
玉樹壺,又稱茶鍋仔、砂銫,是用紅泥或白泥製成的扁壺。為什麼用泥呢?翁先生說,鐵壺、錫壺難免有金屬味,不適合用。
潮汕爐是指潮汕地區傳統的紅色泥炭爐。古時,它被用來溫酒。由於火候控制精準,潮汕人後來也用它來泡茶。
孟臣壺:惠孟臣是明末清初的茶壺大師。 「孟臣壺」指的是壺底刻有「孟臣」款的宜興紫砂壺。後來,「孟臣壺」成為宜興紫砂壺的統稱,俗稱「沖罐」。選擇這類壺的一個關鍵標準是“三點一線”,即取下壺蓋,將壺倒置時,壺嘴、壺身、壺把應完全對齊。正如翁先生所言:“一件完美的孟臣壺,倒置時,壺嘴、壺蓋、壺把應保持水平,這就是‘三點一線’。”
若琛甌是薄型白瓷杯,用於品茗。本指江西景德鎮產的小瓷杯,與一位名叫若琛的傳奇瓷匠有關。茶葉初洗,通常將茶葉倒出,也被稱為「若琛洗塵」。
除了四寶之外,還有兩樣必不可少的:水和火。水,陸羽主張用清澈的泉水,翁先生也持同樣的觀點。現在的自來水有氯氣的味道,不宜飲用,至少也要用純水,瓶裝礦泉水比較好。火,是指紅土爐用的炭。翁先生說:「潮汕人煮茶喜歡用堅硬的木炭,這種炭是把木柴放在窯裡燒,燒到汁液耗盡,留下緻密、黑色、煙熏味十足的炭塊,敲起來聲音清脆。橄欖核炭也是上等的,這種炭是把木炭核去瓤去煤籽,不吃後在窯裡燒製的。
除了四寶之外,翁先生提到的其他茶具在潮汕地區至今仍廣泛使用,例如蓋碗。由於正宗紫砂壺相對稀缺,被稱為「白玉令」的白瓷蓋碗在如今的潮汕地區仍然很流行。此外,茶盤、茶洗、茶席等茶具也隨處可見,擺滿了一桌。
當然,包括文房四寶在內的許多物品正變得越來越少見。例如,用來盛裝茶葉的錫器越來越稀有,價格也高得令人望而卻步。隨著玻璃製品和電水壺的普及,傳統的紅土爐已被電磁爐大量取代,而玉書煨也被玻璃壺取代。像是扇子(用來控制爐火)、銅箸(用來盛裝木炭)以及翁先生所提到的銅筷子這樣的工具,如今更是難覓食蹤影。
然而,一些茶友仍然用木炭和紅土爐燒水,這比用電水壺燒水要耗時得多。用木炭慢煮茶可以持續數小時,你甚至可以趁著水燒開的時候烤點銀杏——真是個不錯的消遣!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些麻煩不必要,問道:「泡茶何必費那麼大勁?幹嘛不直接把茶葉丟進大茶壺裡?」雖然那樣做當然更方便,也能泡出好茶,但對潮汕人來說,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飲品。他們自然不會馬虎大意,所以才有了工夫茶。正如翁先生所說:“茶、水、火、器,都要講究。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何談工夫茶? ”
2. 沖泡步驟
(1)清潔用具這包括用熱水沖洗茶具以清潔和溫暖它們。
(2)添加茶葉
這一步涉及將茶葉分塊沖泡。可以用一張白紙從罐子裡取出茶葉,依大小分類。將較粗的茶葉放在底部,較細的放在中間,最大的放在頂部,將茶壺或蓋碗裝滿七到八份。這種安排可以確保茶葉在水中膨脹時,中間較細的茶葉不會散落,其香味不會提取太快。同時,底部的粗茶葉會緩慢釋放香味,使萃取更均勻。對於150毫升的蓋碗,潮汕人通常使用10克茶葉,但對於嘗試單品烏龍茶的初學者,建議從5-6克開始,以避免過濃或苦澀。
(3)加熱水
這和煮水有關。翁先生引述《茶說》:「水主茶精,出魚目之泡,聲若微響,為一沸;邊泡如連珠,為二沸;波濤翻滾,如潮湧,為三沸。一沸太生,謂之‘嬰兒水’;三沸太老,謂之『老水』。現代工具可以精確控制溫度,但在古代,茶師是依靠聲音來判斷沸騰程度的。
(4)倒水
指的是將水倒入茶壺或蓋碗中。翁先生寫道:“用沸水,將壺高高舉起,沿壺沿邊緣注水,避免注水至壺心。不要間斷或過快注水。 ” 潮汕俚語中稱之為“高注”,這種方法確保水流平穩地流入壺中,同時保持茶葉不移位。其目的是“動水不動葉”,保留茶膽,確保多次沖泡後茶味均勻。
(5)撇去泡沫
第一次倒出後,表面通常會有泡沫。輕輕傾斜蓋子撇去泡沫,讓其自然散去。
(6)沖洗鍋子和杯子
撇去浮沫後,用熱水沖洗茶壺或蓋碗,使其表面濕潤。同樣,用熱水沖泡茶杯,使其溫熱。
(7)奉茶
指將茶倒入杯中。第一泡茶通常會被丟棄或用來沖洗茶葉,正如翁先生所說:“壺淨杯淨,然後倒水,幾道工序後方可飲用。” 泡茶也需要仔細控製浸泡時間,以確保茶香均勻。常見的技巧是“關公巡城”,將茶杯排成一線或三角形,然後依次倒入每個杯子中,以確保茶香均勻。 「韓信點兵」指的是將最後一滴茶均勻地倒入所有杯中,避免壺中殘留茶渣,導致後續沖泡的茶水苦澀。
這些是潮汕工夫茶的主要工具和步驟。雖然看似複雜,但經驗豐富的茶友會覺得它直觀易學,無縫銜接。雖然可以簡化,但即使是最簡單的,一個蓋碗、三個茶杯、一個小瀝水盤和一個水壺也是必不可少的。
雖然用大壺或茶壺沖泡等簡單的方法可以省力,但功夫茶的魅力和深度——其複雜的步驟和在多次沖泡中逐漸演變的風味——是無與倫比的。不過,在實際操作的範圍內,找到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沖泡方法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