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烏龍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烏龍茶。價值連城的大紅袍被公認為烏龍茶之王。
武夷岩茶,又稱“岩茶”,是烏龍茶的特殊分支,產於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附近地區。武夷茶並非單一的茶樹品種,而是各類茶樹的統稱。
武夷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因其生物多樣性和作為古代文化遺址的意義而受到國際認可和保護。
武夷山是歷史悠久的茶葉生產中心,茶農在 1650 年左右發明了製作烏龍茶的方法。至今,武夷山的烏龍茶,又稱“岩茶”或“岩茶”,被許多人認為是烏龍茶的傑出代表。
歷史
武夷山產名茶歷史悠久、輝煌。
宋代詩人範仲淹和蘇遼早在11世紀就曾提及茶的名聲和貢茶地位。
宋代(西元960-1279年),閩北地區作為重要的貢茶產區而聲名大噪。當時,該地區的茶田和茶廠被公認為全國最優質的茶葉產地,並成為官府控制的茶業中心。宋代,茶葉主要以綠茶為主,在製茶過程中會壓製成茶餅。武夷山的緊壓茶備受追捧,其價值遠超黃金。
14 世紀,蒙古騎兵統治中國時,武夷山上設立了皇家茶園,供皇帝享用。
明朝 (公元 1368-1644 年) 的到來迫使武夷山的工匠改變製茶方式,從緊壓茶改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散葉茶。在適應這種新的生產標準的過程中,武夷山遇到了很大困難,他們慢慢地改造了基礎設施,開始製作散葉綠茶,試圖模仿安徽成功茶葉生產商的技術。武夷山的生產商不熟悉鍋子炒綠茶的製作,不經意地讓茶葉氧化。由於他們在製作散葉綠茶方面的努力不夠完善,明末武夷山誕生了部分氧化烏龍茶和完全氧化紅茶。武夷山繼續以其著名的岩茶形式生產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烏龍茶。
根據 1935 年撰寫的《茶的一切》一書的威廉·尤克斯 (William Ukers) 所述,武夷烏龍茶是 17 世紀初第一批出口到歐洲的茶葉之一。
產地
與其他名茶相比,了解武夷岩茶離不開對其產地複雜性的考察。
武夷山是大型火山斷層構造,主要由垂直的懸崖、深邃的峽谷和洞穴系統組成,因此武夷茶又被稱為岩茶。
武夷茶的秘密在於它的地理位置-武夷山
它位於中國南部的福建省,平均海拔 650 公尺。
這裡的景觀以蜿蜒的河谷為特色,河谷兩側是圓頂狀的懸崖和洞穴系統。
九曲溪蜿蜒流淌在山間的深谷中。
它以 36 峰和 99 岩而聞名,每座岩都種植茶樹。
武夷山是生物學家的聖地。
自1873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忙於在那裡進行實地研究。他們已經鑑定出近4000種植物和5000種動物。甚至當蘇格蘭間諜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將第一批茶樹走私出中國時,他也曾前往武夷山採集樣本。
武夷茶樹甚至有自己的名字──武夷茶。武夷茶被公認為世界上最豐富的茶樹品種寶庫。
1999 年,其生物多樣性和豐富的歷史得到了認可,並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武夷山悠久的歷史,以其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氣候,吸引了歷代茶學家的目光。武夷山的氣候條件為茶葉種植提供了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中最顯著的莫過於火山岩壁侵蝕形成的礦物質土壤。武夷山內陸地區覆蓋著一層厚約10至40公分的鬆軟紅土。正是這片肥沃的土地,賦予了武夷茶獨特的風味。這種獨特的風味被稱為「岩韻」。
這裡年平均氣溫攝氏18度,霜凍時間短,不會對茶樹造成傷害。降水充沛,該地區幾乎常年霧氣瀰漫。濕潤的環境(平均濕度80%)使土壤保持濕潤,茶樹健康生長。除了濕度之外,懸崖峭壁也不斷將礦物質滲入土壤。
雖然武夷山的平均海拔(650公尺)低於其他優質茶區,但其適宜的溫度、土壤和氣候足以彌補此缺陷。數百塊巨石遍佈全區,有些甚至高達小山丘。光是在武夷山中心,也就是正岩茶的產區,就有九十九塊巨石。正岩茶產區本身被環繞其中心地帶的兩條河流所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