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中國白茶
白茶(中文:白茶;拼音:báichá)是一種輕度氧化茶(未發酵),僅在中國福建省種植和收穫。
「白茶」這個名字源自於茶樹未開放的芽上的細銀白色絨毛,使茶樹呈現白色的外觀。
白茶是加工程度最低的茶類。它取自中國茶樹的嫩芽和嫩葉。這些嫩芽和嫩葉在自然陽光下自然枯萎(也稱為枯萎),然後進行輕度加工,以防止氧化或進一步發酵。這不僅能保護白茶的細膩風味,還能保留其富含的、對健康有益的化學物質。
由於加工程度低,白茶比其他中國茶含有更多的營養成分。
歷史:
白茶在其悠久的歷史中經歷了漫長的發展。直到最近,它才在中國和東方以外的地區廣為人知。如今,隨著人們對優質茶葉的重新關注以及對其健康益處的驚人發現,白茶正逐漸被世界各地發現和享受。
白茶起源於中國,但歷史卻爭議重重,錯綜複雜。在討論中國茶學時,找到合適的文獻資料並非易事,因為知識體系通常依靠口耳相傳。學者和茶商對於白茶(即如今中國所理解的白茶)的起源時間普遍存在分歧。
根據來源粗略統計,人們聲稱白茶是最古老的茶種,理由多種多樣,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學任命的茶學者的爭論焦點是紅茶、綠茶還是紅茶是最古老的茶種,而白茶在這場對話中明顯缺席。
今天所熟知的白茶可能是在過去兩個世紀內發明的。
確實有傳說稱「白茶」是中國皇室的御用茶,最早出現在唐朝(西元618-907年)。由於白茶稀有且昂貴,一度只有皇帝和朝臣才能飲用。然而,當時的「白茶」製作方法與如今不同。當時,茶葉被壓製成茶餅。
白茶在中國宋代(960-1279)備受推崇。它是宮廷御用茶品,並被作為貢品進獻給皇帝。在宋代茶道中,白茶的葉片和芽葉被研磨成銀色粉末,然後放入碗中攪拌。
宋朝皇帝宋徽宗(1101-1125)以喜愛白茶聞名。他沉迷於尋找完美的茶葉,結果失去了大部分帝國。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粉狀白茶和宋代茶道被散葉茶取代。
1391年,明朝廷頒布法令,將散葉茶列為貢品,散葉白茶的生產開始普及。
現代白茶生產始於1796年的清朝,當時的白茶以散茶形式加工和銷售,並用熱水浸泡。當時的白茶採摘自一種名為“菜茶”的混合品種灌木,與其他茶類不同,白茶無需通過炒製或蒸煮進行去酶處理,而且葉片通常經過整形。這些整形後的白茶葉片細小纖薄,幾乎沒有我們今天所知的許多白茶特有的銀白色絨毛。
1885 年,大白、小白和水仙等特定灌木被選為製作特殊白茶。
到 1891 年,這種精心培育的品種培育出了我們熟悉的白色毛葉,即銀針茶,並開始從中國出口。 1922 年,白牡丹茶這個品種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