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茶加工技术

白茶的制作过程一般包括萎凋、干燥两个步骤,其中萎凋是关键阶段。
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混合萎凋和加温萎凋。萎凋需根据气候灵活调整,春秋两季阳光明媚或夏日晴朗无暑的天气,以室内萎凋或混合萎凋为宜。
精制过程包括去除茎、片、蜡叶、红叶和深色叶,然后用文火烘烤至足够干燥。这增强了茶叶的香气,使其带有淡淡的烘焙香味。当水分含量达到4%-5%时,趁热包装。白茶加工的特点是它既不会破坏酶的活性,也不会促进氧化,而是允许茶芽进行温和的自然氧化,同时保留茶芽的细腻香气和清爽的冲泡口感。

- 挑选
白茶是在气温适宜时采摘的,茶叶嫩叶鲜嫩,单芽单叶,色泽玉白。采摘过程包括早采、采摘嫩叶、勤采,并确保采摘干净。芽叶大小形状必须均匀,茶梗保持较短。采摘时,茶叶要轻拿轻放,轻轻放入竹篮,并用竹制容器运输。

- 枯萎
新鲜采摘的茶叶薄薄地铺在竹盘上,不要翻动。摊开后,根据气候条件和茶叶等级选择萎凋方式:室内自然萎凋、混合萎凋或加热萎凋。当茶叶干燥至七八成时,室内自然萎凋和混合萎凋均需过筛。

- 干燥
初干燥:烘干机温度100-120℃,干燥10分钟。冷却:摊开冷却15分钟。再干燥:烘干机温度降至80-90℃,在70℃左右低温长时间干燥。

- 贮存
干茶叶的含水量应为5%或更低,并在室温下储存。
加工芽茶:天气和温度是关键
将茶芽薄薄地均匀铺在水筛上(水筛是一种孔径较大的竹筛,直径约100厘米,每个孔约1.4厘米见方,竹篾约1厘米宽)。芽片不得重叠,每个水筛上约250克。铺好后,将水筛放在架子上晾干,注意不要翻动芽片,以免造成机械损伤,导致茶芽变红。
晴天晒制,一天可达到八九成干。将芽苗放入烘篮内烘烤,烘篮内铺一层白纸,每篮可放125克芽苗,烘烤温度保持在30-40℃。温度过高或铺芽过厚,芽苗易焦黄变色,香气不纯;温度不足,芽苗易发黑;干燥过度,芽苗色泽发黄,失去应有的洁白光泽。遇潮湿或雨水干燥,一天晒制只能达到六七成干。
第二天需继续晒干,直至干燥至八九成干后方可进行。如果第一天仅达到六七成干,因下雨无法进行晒干,则应在当天傍晚或第二天用40-50℃的温热烘干茶芽。在刮风干燥的天气,可将茶叶置于室内萎凋至重量减轻约三成,然后用温热缓慢烘烤至干。
叶茶加工:独特的混合萎凋
采摘鲜叶后,将每筛约300克的嫩芽放在水筛上。双手握住水筛,旋转水筛,使嫩芽和嫩叶均匀地摊开,确保不重叠。此过程称为“开绿”或“开筛”。摊开后,将水筛放在通风良好的萎凋室的阴凉架上。
叶片不要拨动,静置35~45小时,待芽叶变成银白色,叶色变深,有的叶片贴于筛上,称为“贴筛”。叶尖向上卷曲,俗称“卷尾”,边缘微微向内卷曲,表面出现细小皱纹。
新鲜的青香消散后,可以将两片筛子合二为一(因为萎凋过程中,茶叶会收缩,无法再填满筛子表面,从而可能导致边缘干燥或阻碍水分流失)。合二为一还可以防止茶叶干燥成扁平、不美观的形状。萎凋过程持续到茶叶含水量达到约22%——这被称为“八成干”。
之后再将茶叶并入一筛,再萎凋10小时,烘干至含水量约13%,也称“九五成干”,即为萎凋程度适当的生茶。
最佳萎凋时间取决于温度和湿度,不能一概而论。实践经验表明,室内萎凋通常持续48-72小时。如果中途天气转阴转冷,八成干的叶子可以堆放厚一些。如果萎凋程度较轻,可以堆放薄一些。
如果萎凋仅达到六七成干,则应分两次干燥:先高温(100℃)烘干至八九成干,再降温至80℃左右再烘干。如果萎凋时间过短(不足24小时)或萎凋不充分,导致干燥前失重不足40%,则成品茶色泽会呈现焦青,逐渐转为黄绿色,并伴有生涩味,不符合白茶标准。
反之,萎凋时间过长,超过72小时,则成品茶色泽暗淡无光泽,香气不佳,甚至有霉味。
混合萎凋:白牡丹贡眉茶的特殊工艺
对于这类茶,可以采用阳光和室内相结合的混合萎凋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萎凋时间更短,茶汤更柔滑。阳光照射时间应限制在春季清晨或傍晚阳光较柔和的时候,每次20-25分钟,但不要超过30分钟。
日晒后的茶叶立即移入室内进行自然萎凋。此过程可根据需要重复2-4次,直至达到预期效果。然而,混合萎凋需要精确的质量控制,一般不采用。
高温萎凋(以白牡丹为例)
近年来,福鼎柏林基层茶厂采用向萎凋室吹暖风的工艺对鲜叶进行萎凋,萎凋室温度控制在22~27℃,相对湿度保持在60%~75%。
萎凋过程持续25-30小时,之后摘叶堆放3-4小时。此时叶片主脉变为红褐色,叶色变深,草味消失,散发出清新甜美的香气。
然后进行低温干燥(约80℃),持续约25分钟。高温会导致叶片上的白色绒毛变黄。这种在室内萎凋过程中吹入暖风的方法,使成品白牡丹茶保留了其传统风格,品质堪比自然萎凋产品,同时显著缩短了生产时间,并避免了天气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