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乌龙茶道
《茶经》(中文:茶经;拼音:Chá jīng)是陆羽(中文:繁体:陸羽,简体:陆羽;拼音:Lù Yǔ;733-804年)于公元8世纪撰写的一部中国古籍,其中收录了第一部关于功夫茶道的专著。这种饮茶方式自清朝以来一直很受欢迎,至今仍是中国主要的饮茶礼仪之一。
古中国人认为饮茶是连接身心与自然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正式的仪式。
明清时期,中国乌龙茶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传统乌龙茶饮道“常州工夫茶”也由此起源并流传全国。
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一个特殊品种,其独特而复杂的品质融合了绿茶和红茶的细微差别。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精心打造的常州工夫茶茶道才能充分展现乌龙茶的最佳品质。
准备
- 一个小宜兴紫砂壶,容量约150毫升。
-小茶杯
- 香气鉴赏杯(嗅酒杯)
-水壶(最好由粘土或玻璃制成,以确定沸水的温度。)
-接水盘
-茶匙
-使用茶壶来确保茶的味道的一致性。
-茶滤
-一把镊子,用于取出茶叶
水
泡制一壶好乌龙茶的关键在于水,水质的好坏对茶的品质影响巨大。大多数茶师建议,应使用泉水或瓶装水。避免使用蒸馏水或自来水。
周边环境
乌龙茶道是与自然的交流,最好在安静优美的环境中举行。通常会播放轻柔的中国传统音乐,并点燃檀香,散发出令人放松的香气。
举行仪式
冲泡前:
1.焚香静气——常州功夫茶的第一阶段是通过焚香来营造祥和的环境,让参加者放松心情。
2. 向客人展示优质的茶叶(叶嘉酬宾)——所有客人都会仔细观察乌龙茶叶,欣赏其外观和香气。
3.火煮山泉——用水壶将水煮沸,然后将其温度降至80 – 95°C之间。
水的温度可以通过时间、水壶内气泡的大小和发出的嘶嘶声来确定。
在75-85°C时,产生的气泡被称为“蟹眼”,直径约3毫米。气泡会伴有快速而响亮的嘶嘶声。
在 90-95°C 时,气泡直径约为 8 毫米,并伴有较少频率的嘶嘶声和较低的嘶嘶声音调,被称为“鱼眼”。
水沸腾时,不会产生气泡,也不会发出嘶嘶声。
在高海拔地区,水在较低的温度下沸腾,因此上述规则不适用。
4. 冲洗孟臣淋漓——用开水冲洗并温热茶壶。孟臣是一位著名的茶壶大师。
5. 乌龙入宫——用木茶匙将乌龙茶舀入茶壶。茶壶通常装至1/3或2/3满。
6. 悬壶高冲——将茶壶放在接水盘上,从高处倒入热水。这是为了冲洗茶叶;这种茶不可饮用。
7. 春风拂面——用壶盖拂去水中漂浮的气泡和碎茶叶。
8. 重洗仙颜——用热水再次冲洗茶壶,确保壶内和壶外的温度一致。冲洗后,立即将壶中的水倒掉。
9.若琛出韵——此时,茶杯会用热水洗净。若琛是清代著名的茶杯制作师。
酿造:
10. 玉液回壶——现在到了冲泡第一批乌龙茶的时候了。将新鲜的热水倒入茶壶,水量达到壶口。待茶水浸泡1-2分钟后再上桌。有些乌龙茶师傅会重复此步骤多次,为所有客人准备好茶,然后再上桌。这些师傅会将每次冲泡的茶水倒入一个大的茶壶中,直到冲泡出足够的乌龙茶。
服务:
11.游山玩水——轻轻摇晃茶壶,甩掉壶底的水,不让水流进茶杯里。
12. 关公巡城——为每位客人奉上茶水。对中国人来说,将茶水均匀地倒入一排摆放的茶杯中,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关公的形象。
13. 韩信点兵——最后一滴水以优雅的动作倾泻而出。这一动作类似于汉代名将韩信命令士兵出战。
14. 三龙护鼎——这个短语生动地展示了乌龙茶饮者应该如何握住茶杯——用拇指和食指握住两侧,用中指支撑底部。
15. 喜闻幽香——品茶前,先要品味乌龙茶特有的香气。通常使用“喜闻杯”,将茶杯倒扣在茶杯上,以捕捉茶香。
16. 鉴赏三色——乌龙茶冲泡后,上、中、下三部分的颜色往往略有不同。通过观察这些颜色,茶艺师可以判断茶叶的品质。
17. 初品奇茗——乌龙茶到此终于可以喝了,茶道也接近尾声。
18. 尽杯谢茶
仪式结束时,用过的茶叶会被放入干净的碗中,供客人欣赏。良好的礼仪要求客人对所选的茶叶给予适当的赞美。
清理:
清理是仪式中的重要步骤。
仪式结束后,泡好的茶和茶叶不应留在茶壶中。必须彻底清洗茶壶,并用热茶冲洗。
用具必须用沸水消毒。
应该用热茶冲洗茶壶,并用优质亚麻布擦拭和抛光茶壶的外部。
茶壶切勿用水冲洗,也不要用洗涤剂或肥皂清洗。
必须让茶壶自然干燥。
餐具和餐杯应放在茶盘上风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