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兴紫砂壶的历史
1. 关于 宜兴紫砂茶壶。
宜兴,一座风景如画的城市,位于中国江苏省太湖之滨,以其丰富的资源和杰出的人才而闻名。
其中,陶瓷尤为著名。据考证和考古,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的先民就从事农耕和制陶。近年来,宜兴丁蜀镇陆续发现了一些古代制陶作坊和窑址的遗址。
有新石器时代遗址5处(距今5000多年),汉代窑址3处(公元206年-公元220年),六朝窑址3处(公元420年-公元581年),隋、唐窑址9处(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窑址20处(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明、清窑址60处(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
唐代龙窑之一,位于丁蜀镇东部,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窑体80立方米,具有烧制能力。 宜兴紫砂茶壶 是基于宜兴悠久的制陶传统而制作的。
宜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茶区,其中一种名为云雾茶的宜兴茶在初唐时期曾是贡茶,总产量超过5000公斤。唐代每年有上万名茶工采茶,茶厂超过30家。当时最著名的茶道大师陆羽也曾定期到宜兴品茗。
最重要的品质,是在宜兴丁蜀镇的山中发现了稀有的紫砂泥,这种紫砂泥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是世界上制作茶壶的最佳材料。
1976年,在丁蜀镇羊角山发现宋代龙窑一座,同时发现多件紫砂壶残片。(左图)
宋代诗词也对此予以肯定。宋代一些诗词中提及紫砂壶,因此宜兴紫砂壶自宋中期即已出现,已得到肯定。但也有专家认为宜兴紫砂壶的年代应在明代。明代文学家周高启先生著有《阳羡壶集》(注:宜兴古称“阳羡”),专门论述了宜兴紫砂壶的起源、工艺特点以及紫砂材质。
关于紫砂茶壶的起源,他提到“丁蜀金沙寺的一位赤脚僧人,对跟随陶艺师学习制陶很感兴趣。他用紫砂制作了一些造型简洁独特的茶壶,以示自己的兴趣爱好。” (注:中国古代寺庙众多,许多僧人都用碗饮茶。当时的茶壶已很难找到。)
一位名叫吴毓山的学者来到荆沙寺求学,他的仆人龚淳也随行。龚淳利用闲暇时间,跟随吴毓山学习紫砂壶的制作。他模仿寺内一棵古树的树节,制作出一件造型独特的壶,这就是著名的“龚淳壶”。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紫砂壶。
(注:此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壶盖已于战乱中丢失,为清代工艺大师王玉龄所加。)
2. 明代宜兴紫砂壶的发展
1965年,南京市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件紫砂茶壶,墓主人是明嘉靖年间(1533年)礼部太监吴敬。
1991年,无锡著名的南禅寺古井中出土了一件紫砂茶壶。这件茶壶与吴泾墓中的茶壶在紫砂材质和制作工艺上十分相似。与此壶同时出土的还有不少明正德年间的瓷器。
明初名家有赵良、董瀚、元昌、石彭等,约生于明嘉靖、隆庆年间,以提良壶为主要风格。
自万历年间至明末,涌现出一批大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石大炳先生(石彭之子),其作品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即使是达官显贵也难以得到他的作品。
史大炳的茶壶,目前国内仅存7件,国外则有15-20件。史大炳对茶壶的要求非常严格,茶壶一旦不完美,就会被摔碎。清代许多工艺大师都曾临摹过史大炳的茶壶,其中不乏名家。
另一位著名大师是明代惠孟诚。其他大师还有李茂龄、李中方、徐友全、欧正存、邵翁静、邵文英、江伯夸、程兴庆、程广璞、程君庆、程子期等。
明代茶文化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用茶壶代替了茶碗,用热水泡茶代替了炖茶,而且茶饼也变成了散叶茶。
小茶壶更受欢迎,因为它们比大茶壶更能保留茶香。当时,大多数人认为紫砂茶壶比银、锡、铜等材质的茶壶更胜一筹,紫砂茶壶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珍贵。
紫砂壶尤其受到文人墨客、士大夫的青睐,有些人已经开始收藏紫砂壶。
3. 清代紫砂壶的兴盛
清代是紫砂茶壶的黄金时代,虽然不如景德镇瓷器茶具色彩绚丽,但其图案、款式、纹饰却比瓷器茶具更加丰富。
紫砂壶的装饰工艺水平相当高,除刻字外,还有泥画、镂空画、彩釉画、浅浮雕、堆泥画、贴泥画、磨泥画、嵌泥、嵌金、镂空、包金、包银、包漆、打磨等。清初,许多紫砂壶作为贡品进献皇帝。
(其实紫砂茶壶早在明万历年(1570年)就已进入宫廷,故宫中曾发现一件史大炳制作的茶壶。)
清初皇帝康熙十分喜爱紫砂茶壶。但他更偏爱在茶壶上施彩釉,使其更加华丽。他禁止制壶者在茶壶上镌刻印章,只能镌刻皇帝的爵位。这条规定一直延续到雍正和乾隆时期。因此,在清初的贡茶壶上,你不会看到制壶者的印章。
雍正皇帝对紫砂壶的纹饰十分感兴趣,下令工匠仿制瓷器、银器、铜器等(雍正十一年原件3360号可证明)。雍正皇帝在位仅十三年,但仍在宫廷中发现了大量紫砂壶。
宫廷使用的紫砂茶壶大多来自乾隆皇帝时期。乾隆皇帝一生爱好饮茶,曾说“吾皇一日无茶不可”,因此他对紫砂茶壶尤为偏爱。
乾隆皇帝吩咐工匠将他的诗句刻在茶壶上,所以当时宫廷使用的茶壶大多在壶身上刻上他的诗句,乾隆皇帝提倡百姓使用紫砂壶。
因此,紫砂茶壶在乾隆时期以及乾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流行。
乾隆以后,紫砂壶逐渐进入宫廷,对于制作者的印鉴不再有严格的限制,所以乾隆以后的紫砂壶在宫廷中随处可见,并有著名工艺师的印鉴。
1685年,孔熙皇帝同意与海外通商,紫砂茶壶随中国茶叶一起出口到欧洲,很快便受到欧洲人的青睐。
1711年,德国著名陶艺家伯特格先生仿制宜兴紫砂壶,成功制作了2000只红陶茶壶,并撰写了《红砂瓷》论文。
丹麦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宜兴紫砂茶壶,是1674年丹麦国王使用过的。宜兴紫砂茶壶自17世纪和18世纪起出口到日本、东南亚、中美洲等国家。
清初最著名的茶师当属程明远先生,1786年吴谦所著《阳羡名家录》中就有记载(注:宜兴古称“阳羡”)。吴谦认为程明远的茶壶是史上极品。
他所制茶壶,远超三代茶壶,堪与石大炳媲美。经考证,程明远茶壶上的书法,确为著名书法家曹乾让所写。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政客都喜欢在紫砂壶上题上自己的题词,以提升其价值。他们还被一些著名的壶艺大师邀请到家中,协助制作壶具。
清代中后期,最盛行的茶壶当属程曼生与杨彭年合作制作的“曼生壶”。
杨彭年制作此壶,后由著名书画家程曼生题字。 “满盛壶”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随后,杨保年(杨彭年的弟弟)和杨凤年(杨彭年的妹妹)帮助杨彭年制作了“满升壶”,一般情况下,壶底都会有程满升的印章。
盖底及壶把处有杨彭年的印,其印亦较程曼生的印小,足见这位壶师谦逊的为人。
这一时期的另一位大师是邵大衡,他的著名作品是《八卦捆竹壶》和《鱼化龙壶》。
清末是宜兴紫砂壶的繁荣时期,一些民族资本家开始兴起,主要集中在上海。
上海出现了许多经营宜兴紫砂壶的经销商,这给宜兴紫砂壶生产企业带来了快速的发展。
其中,成就最大的当属程守正、余国良和裴世明。程守正的“德球壶”和“仿古壶”于1919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他是第一位 紫砂壶界历史上曾获国际金奖的壶艺大师。
紫砂壶经过一代又一代紫砂艺人和茶壶大师的辛勤劳动,向世人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品质,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20世纪初,紫砂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随后又在芝加哥博览会、伦敦艺术博览会、费城万国艺术博览会等上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