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毫银针的制作过程
生产区域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省。
原产地为海拔245米的山区
平均气温18.2摄氏度,年降雨量2837.5毫米。
这一地区昼夜温差很大。
白天光照充足,茶叶中就会产生大量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这些物质对于优质茶叶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夜间气温高时,茶叶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会消耗掉白天产生的物质。
但在山区,夜间气温较低,茶叶活性降低,这些物质就残留在叶子里。
它有助于茶的醇香口感。
加工

品种和采摘
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茶、正和大白茶。
这些品种因其肉质芽而适合制作银针。
春茶经过机器修剪后,第一批茶叶是白茶中最肉质的叶子。
白茶通常是在芽被新叶紧紧包裹时采摘的。
只采摘一个肉芽或一个芽和一片叶子。
这些叶子保留着丝质的白色毛发,标志着新生长。
银针产地
白茶是所有茶中加工程度最低的茶,干燥前不经过揉捻。
由于经过很少的加工,这些毛发在最终产品中通常是完好的。
剥皮
采摘下来的茶叶全部被送往生产区,经过剥皮工序去除芽上多余的叶子。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嫩枝的主体,然后向后将叶子摘掉,留下带茎的单芽。
动作必须轻而快,以免对芽造成损伤。
枯萎
这是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之一。
将芽苗平铺在带孔的竹盘上,置于微弱阳光下或通风良好的室内。
为了保持其优良品质,必须多加注意:芽必须稀疏地分布,不能重叠,以防止芽变成黑色。
不得搅动或翻转芽,以免造成损坏。
一旦芽受损,酶促氧化反应就会被激活。
这会使花蕾变成红色。
竹板必须放置在通风的地方,不要直接放在地板上。
在此期间,芽会失去高达70-80%的水分。
烘干
在有风且光照充足的天气,在阳光下进行干燥。
此时,将枯萎的芽晾晒一天,使水分降至10-30%。
使用阴燃火(文火)进行进一步干燥。
它是用竹篮(Bei-long)来进行的。
温度为30-40摄氏度,持续时间约30分钟。
竹篮底部铺一张白纸,是为了防止火势过大
或用火焰烧茶,导致芽的颜色变黄。
包装
干燥后,将茶叶筛选并采摘,去除长茎和薄片。
然后重新烧制,直到水分降至 4-5%,然后趁茶还温热时立即包装。
这对于防止芽断裂非常重要。
这与其他茶不同,其他茶会将其干燥至约 8% 的水分,然后冷却并包装。
在包装中,茶叶会不断蒸发水分,冷却后又会重新吸收水分。
通常成品茶的水分含量在8-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