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茶的种植
在对普洱茶进行分类时,种植方法可能与地区或等级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普洱茶有三种不同的栽培方法:
人工种植灌木(guànmù,灌木;taídì,台地) :人工栽培的茶树灌木,由野生茶树的种子或插枝培育而成,种植在海拔相对较低、地势较平坦的地方。用这些植物种植的茶被认为品质较差,因为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和化肥,缺乏宜人的风味,且带有刺鼻的苦涩味。
“野放”茶树:大多数生产商声称他们的普洱茶来自野生茶树,但大多数使用的茶叶来自上一代种植的老茶树,这些老茶树由于缺乏照料而变得野性十足。这些茶树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含量更高,因此产出的茶风味更佳。此外,这些茶树通常采用有机方法进行照料,包括定期修剪,类似于截枝。尽管“野放”茶树产出的茶品质优良,但它们并不像真正的野生茶树那样珍贵。
野生古树(gŭshù,字面意思是“老树”) :未经人工干预种植的野生古树茶,是普洱茶中价值最高的。这类茶因其风味更浓郁复杂而珍贵,通常带有樟脑或“薄荷”的香气,据说是由与野生茶树生长在同一环境中的众多樟树赋予的。用这些古树叶尖制成的普洱生茶,也缺乏普洱茶常有的涩味和苦味。
判断茶叶是否为野生茶并非易事,中文术语和标签的不一致和不清晰更是雪上加霜。诸如“野生”(字面意思是“野生的”或“未栽培的”)、“乔木”(字面意思是“高大的树木”)、“野生乔木”(字面意思是“未栽培的树木”)和“古树”等词汇,在野生茶饼、“野生乔木”茶饼以及混合茶饼(包含来自不同栽培茶树的叶子)的标签上都能找到。这些不一致且常常具有误导性的标签很容易让不熟悉茶叶的买家感到困惑,无论他们是否掌握中文。此外,普洱茶饼的印刷包装和标识中缺乏关于茶叶来源的具体信息,也使得茶叶的鉴别变得非常困难。普洱茶期刊和类似的年度指南,如《茶之深奥世界》、《普洱年鉴》和《普洱茶壶杂志》,都包含可靠的茶叶信息来源。
茶厂通常对其茶叶来源诚实,但那些无法接触茶厂或其他信息的人往往会被中间商或不道德的卖家摆布。许多普洱茶爱好者会寻找并维持与他们认为值得信赖的卖家的关系,以帮助缓解寻找茶叶“真相”的难题。
可悲的是,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即使有期刊、工厂信息和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共同保证茶叶是真正的野生茶叶,假货仍然充斥市场,使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收藏家通常怀疑书面信息的可靠性,一些人认为茶叶的某些物理特征可以表明其种植情况。
例如,茶客们会引用真正的野生老树的薄荷醇效应(茶学术语中为“樟脑”)作为证据,这种效应据说是由生长在云南茶林中野生茶树中的樟树引起的。此外,茶叶上粗大的叶脉和锯齿状边缘以及樟脑味素也被认为是野生茶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