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乌龙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乌龙茶。价值连城的大红袍被公认为乌龙茶之王。
武夷岩茶,又称“岩茶”,是乌龙茶的一个特殊分支,产于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附近地区。武夷茶并非单一的茶树品种,而是各类茶树的统称。
武夷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因其生物多样性和作为古代文化遗址的意义而受到国际认可和保护。
武夷山是历史悠久的茶叶生产中心,茶农在 1650 年左右发明了制作乌龙茶的方法。至今,武夷山的乌龙茶,又称“岩茶”或“岩茶”,被许多人认为是乌龙茶的杰出代表。
历史
武夷山产名茶历史悠久、辉煌。
宋代诗人范仲淹和苏轼早在11世纪就曾提及茶的名声和贡茶地位。
宋代(公元960-1279年),闽北地区作为重要的贡茶产区而声名鹊起。当时,该地区的茶田和茶厂被公认为全国最优质的茶叶产地,并成为官府控制的茶业中心。宋代,茶叶主要以绿茶为主,在制茶过程中会压制成茶饼。武夷山的紧压茶备受追捧,其价值远超黄金。
14 世纪,蒙古骑兵统治中国时,武夷山上设立了皇家茶园,供皇帝享用。
明朝 (公元 1368-1644 年) 的到来迫使武夷山的工匠改变制茶方式,从紧压茶改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散叶茶。在适应这种新的生产标准的过程中,武夷山遇到了很大困难,他们慢慢地改造了基础设施,开始制作散叶绿茶,试图模仿安徽成功茶叶生产商的技术。武夷山的生产商不熟悉锅炒绿茶的制作,不经意间让茶叶氧化。由于他们在制作散叶绿茶方面的努力不够完善,明末武夷山诞生了部分氧化乌龙茶和完全氧化红茶。武夷山继续以其著名的岩茶形式生产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乌龙茶。
据 1935 年撰写的《茶的一切》一书的威廉·尤克斯 (William Ukers) 所述,武夷乌龙茶是 17 世纪初第一批出口到欧洲的茶叶之一。
产地
与其他名茶相比,了解武夷岩茶离不开对其产地复杂性的考察。
武夷山是大型火山断层构造,主要由垂直的悬崖、深邃的峡谷和洞穴系统组成,因此武夷茶又被称为岩茶。
武夷茶的秘密在于它的地理位置——武夷山
它位于中国南部的福建省,平均海拔 650 米。
这里的景观以蜿蜒的河谷为特色,河谷两侧是圆顶状的悬崖和洞穴系统。
九曲溪蜿蜒流淌在群山间的深谷中。
它以 36 峰和 99 岩而闻名,每座岩都种植茶树。
武夷山是生物学家的圣地。
自1873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忙于在那里进行实地研究。他们已经鉴定出近4000种植物和5000种动物。甚至当苏格兰间谍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将第一批茶树走私出中国时,他也曾前往武夷山采集样本。
武夷茶树甚至有自己的名字——武夷茶。武夷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丰富的茶树品种宝库。
1999 年,其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历史得到了认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武夷山悠久的历史,以其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气候,吸引了历代茶学家的目光。武夷山的气候条件为茶叶种植提供了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中最显著的莫过于火山岩壁侵蚀形成的矿物质土壤。武夷山内陆地区覆盖着一层厚约10至40厘米的松软红土。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地,赋予了武夷茶独特的风味。这种独特的风味被称为“岩韵”。
这里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霜冻时间短,不会对茶树造成伤害。降水充沛,该地区几乎常年雾气弥漫。湿润的环境(平均湿度80%)使土壤保持湿润,茶树健康生长。除了湿度之外,悬崖峭壁也不断将矿物质渗入土壤。
虽然武夷山的平均海拔(650米)低于其他优质茶区,但其适宜的温度、土壤和气候却足以弥补这一缺陷。数百块巨石遍布全区,有些甚至高达小山丘。仅在武夷山中心,也就是正岩茶的产区,就有九十九块巨石。正岩茶产区本身被环绕其中心地带的两条河流所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