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中国白茶
白茶(中文:白茶;拼音:báichá)是一种轻度氧化茶(未发酵),仅在中国福建省种植和收获。
“白茶”这个名字源于茶树未开放的芽上的细银白色绒毛,使茶树呈现白色的外观。
白茶是加工程度最低的茶类。它取自中国茶树的嫩芽和嫩叶。这些嫩芽和嫩叶在自然阳光下自然萎凋(也称为萎凋),然后进行轻度加工,以防止氧化或进一步发酵。这不仅能保护白茶的细腻风味,还能保留其富含的、对健康有益的化学物质。
由于加工程度低,白茶比其他中国茶含有更多的营养成分。
历史:
白茶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直到最近,它才在中国和东方以外的地区广为人知。如今,随着人们对优质茶叶的重新关注以及对其健康益处的惊人发现,白茶正逐渐被世界各地发现和享用。
白茶起源于中国,但其历史却争议重重,错综复杂。在讨论中国茶学时,找到合适的文献资料并非易事,因为知识体系通常依靠口口相传。学者和茶商对于白茶(即如今中国所理解的白茶)的起源时间普遍存在分歧。
根据来源粗略统计,人们声称白茶是最古老的茶种,理由多种多样,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大学任命的茶学者的争论焦点是红茶、绿茶还是红茶是最古老的茶种,而白茶在这场对话中明显缺席。
今天所熟知的白茶可能是在过去两个世纪内发明的。
确实有传说称“白茶”是中国皇室的御用茶,最早出现在唐朝(公元618-907年)。由于白茶稀有且昂贵,一度只有皇帝和朝臣才能饮用。然而,当时的“白茶”制作方法与如今不同。当时,茶叶被压制成茶饼。
白茶在中国宋代(960-1279)备受推崇。它是宫廷御用茶品,并被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宋代茶道中,白茶的叶片和芽叶被研磨成银色粉末,然后放入碗中搅拌。
宋朝皇帝宋徽宗(1101-1125)以喜爱白茶而闻名。他痴迷于寻找完美的茶叶,结果失去了大部分帝国。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粉状白茶和宋代茶道被散叶茶所取代。
1391年,明朝廷颁布法令,将散叶茶列为贡品,散叶白茶的生产开始普及。
现代白茶生产始于1796年的清朝,当时的白茶以散茶形式加工和销售,并用热水浸泡。当时的白茶采摘自一种名为“菜茶”的混合品种灌木,与其他茶类不同,白茶无需通过炒制或蒸煮进行去酶处理,而且叶片通常经过整形。这些整形后的白茶叶片细小纤薄,几乎没有我们今天所知的许多白茶特有的银白色绒毛。
1885 年,大白、小白和水仙等特定灌木被选为制作特殊白茶。
到 1891 年,这种精心培育的品种培育出了我们熟悉的白色毛叶,即银针茶,并开始从中国出口。1922 年,白牡丹茶这一品种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