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白毫银针
概述
银针是最稀有、最壮观的茶之一。
该茶产量仅占中国茶叶产量的不到0.1%。
这种针状白茶主要产于中国福建,福建省以其白茶的卓越品质而闻名。
“银针”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显而易见的,只要看一眼花蕾,花蕾上细腻的白色毛发就非常引人注目。
早春时节,人们从大白茶树品种(大白茶树)中小心地采摘每个芽。
白茶与绿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加工过程不涉及蒸煮或炒制。
为了生产银针,茶叶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萎凋,从而产生非酶氧化,从而赋予白茶独特的特性。
然后将枯萎的芽放在闷烧的火(文火)上烘干。
独特的加工步骤之一是,这种茶在干燥后仍处于温热状态时立即进行包装。
这对于保持茶针的形状至关重要;如果茶冷却下来,包装时茶就容易破损。
在热水中冲泡时,芽尖向上,并保持直立位置,
吸饱水的芽苞逐渐下沉至杯底,形似钟乳石。
其他名称:白毫银针、银针、银针、白毫银针、银尖白毫
历史与文化
传说很久以前,福建一带的人们遭遇了一场旱灾,威胁着村民的生命。
据说福建地区的一座山上生长着一种仙草,有一条黑龙守护着。
人们相信这种植物可以治愈多种疾病,当这种植物的汁液滴入干涸的河流中时,它就会带出水来。
许多村庄去寻找这种特殊的植物但都失败了,后来都变成了山上的石头。
一位年轻女士的两个兄弟也去了那里,但都被牺牲了,她也决定去试试运气。
当她到达山上时,黑龙凶猛地袭击了她,但她狡猾地杀死了黑龙。
姑娘于是采摘了仙草,将仙草汁液滴在了那些变成了石头的村民身上,村民们全都变回了人形。
由于她的勇气和努力,村民们非常庆幸自己还活着。
他们把这种植物从山上移植过来,并在村庄里广泛种植。
因其色泽银白,形似针状,故得名“银针”。
宋朝(公元 1107 年)时,人们开始使用从特定茶树品种采摘的茶叶,并按照绿茶的制作方法进行加工,从而开发出白茶。
其独特的制茶工艺也记载于明代茶书中。清朝(1772-1782年),白茶的商业化生产开始兴起。
19世纪初,郑和地区开始大量生产银针,主要销往欧洲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8年)银针生产中断,1926年后恢复生产。
1855年,福鼎地区开始栽培福鼎大白茶。
因其肉质芽苞受到人们的喜爱,福鼎地区便开始大量种植银针。
健康益处
虽然中国饮茶者自明朝以来就已熟知白茶的益处,但直到最近,白茶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几乎无人知晓。如今,情况已截然不同。
如今,从厨师到医学研究人员,人人都对白茶的细腻口感和所谓的健康益处赞不绝口。市场研究人员预测,消费者很快就会分享他们的热情,使白茶成为最热门的新兴食品趋势之一。
白茶是未经发酵的茶,由非常嫩的茶叶或芽制成,采摘后立即蒸熟以灭活多酚氧化酶,然后干燥。
因此,白茶通常比其他茶含有更高浓度的儿茶素。